您的位置: 首页 >信息公开>建议提案>详细内容
索引号: DW060-20161129-187248 所属主题: 建议提案
公开责任部门: 市供销社 发文日期: 2016-06-13

常德市供销合作总社对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第25号建议的回复

发布时间:2016-06-13 信息来源:市供销社 【字体:

龙西斌、苏宏云、于华、戴海蓉等4名人大代表:

您提出的《关于加快推进石门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》收悉,现回复如下:

石门茶生产、茶文化历史悠久,实践证明茶叶是石门山区生态产业、富民产业和朝阳产业。近年来,石门县委县政府落实省政府《关于全面推进茶叶产业提质升级的意见》,取得了三大成效: 一是产业扩模大。2015年全县茶园15.8万亩,年产干茶18000吨,综合产值9亿元。2008年、2014年被两度授予“中国名茶之乡”,并先后获得全国茶叶百强县、重点产茶县、全国十大生态茶叶示范县、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、国家绿色食品(茶叶)原料基地县等称号。二是品牌知名度提升。宋时,“牛抵茶”即为朝廷贡品;晚清时“石门宜红”出口英、法等国。据科研部门检测和研究,石门茶叶水浸出物含量40%、茶氨酸6%以上,EGCG含量8.221%远高于全国6.87%平均水平,为全国第一。2005年湖南评选“十大名茶”,石门就有“石门银峰、东山秀峰”双双获选,“石门银峰”获意大利米兰百年世博“中国名茶金奖”。三是综合效益良好。茶叶是山区农民取之不尽的绿色财富,石门县西北山区茶叶亩均收入4000多元,良种茶亩平5000元以上,有机茶过万元,是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首选项目。

为全面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,石门县茶叶办制定了茶产业五年行动计划:

一、以“生态兴茶”推进茶产业转型升级

1、高标准建设生态茶园。一是抓好茶园新扩。按照“群众自愿、科学规划、适度集中”的原则,每年新扩0.9万亩以上茶园,主推槠叶齐、碧香早等国家级茶树良种,确保良种化率达到100%。二是抓好品改、低改。对现有3.75万亩老茶园,每年完成改造0.75万亩,其中品改老茶园0.45万亩,低改老茶园0.3万亩,五年内改完。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搞好茶区生态环境建设,绿化美化茶园环境,结合茶旅游提升环壶瓶山区域公路,配套茶园操作道、茶树防冻、抗旱储水等基础建设,提升茶农稳产增收能力。同时,摸索试行茶园灾害保险面积7.5万亩,增强抵御产业风险能力。

2、加大茶叶标准化生产。一是推行标准茶园建设,全县建设20个标准茶园村。二是推行标准茶厂建设,完善制定相关标准。三是加大“石门银峰”标准化生产,从种植环节、加工、包装、市场营销等方面全面落实。

二、以“联合、技改”推进茶企业转型升级

1、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。一是全县规划建设30家标准化初制茶厂,2016年将建设6家以上。二是新增“渫峰名茶公司”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促成湖南省茶叶公司、中粮集团、茶祖印象等茶叶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地石门,组建禅茶公司加大禅茶开发。三是支持企业联合重组,支持白云山和大同山联合组建“白云银毫茶叶股份有限公司”,并筹建“石门银峰茶叶集团”。

2、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。力争到2020年全县茶叶专业合作社达到50家以上,60%以上分散农户实现集中加工,让分散农户集合成联合生产主体。

3、继续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活动。开展“石门银峰”制茶比赛、技术大比武,评选“石门银峰”制茶大师等,进一步扩大石门茶叶在全省甚至全国的影响力。

三、以“科技兴茶”加快茶产业转型升级

1、聘请专家团队。聘请湖南省权威茶叶专家刘仲华、包小村、曹文成等为科技顾问,充分调动乡土专家、企业人才的积极性,积极探索在石门县茶行业试行技艺传承人制度。

2、升级技术措施。一是全县统一推行茶树绿色综合防控技术,县乡同步开展病虫观测、预报。大力推广吸虫机、生物农药、性诱剂、粘虫板等,加大统防统治和生物防治、物理防治的技术措施升级。二是建好良种茶树品种示范园,从省内外引进国家级良种3-5个,创新红绿茶制作工艺2项,全面推广茶树综合防治技术,力争使用脂溶性农药面由10%提高到25%,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70%。

3、升级监督管理。一是在管理措施上升级,制定茶园农业投入品实名制制度,实行购买登记、定点、专柜、专供等。二是在质量检测上升级,对茶叶自检、抽检、监检的检测仪器设备进行升级,强制推行“QS”认证,支持绿色、有机产品认证。

4、升级奖补措施。继续推行“企业牵头运作、政府补贴支持”的有机茶园建设模式,对有机转换茶园提供频振杀虫灯,将有机茶认证奖励标准提高到每亩20元。

四、以省级“潇湘”公共品牌推动石门茶叶升级

1、借力区域公共品牌。“潇湘”是省政府支持的茶叶公共品牌,是通过区域内地域商标、企业商标共同组成的三级“母子”商标体系。“石门银峰”既是湖南十大名茶,又在2015年获得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百年世博“中国名茶金奖”,过去曾对石门县茶产业建设产生过重要作用。因此,石门县将在加大本土品牌培育的同时,积极配合、参与全省区域性公共品牌的建设与营销,借助茶叶区域公共品牌、政策、资金等,促进石门茶产业提质升级。

2、坚持“市场兴茶”。实行政府推动,将石门县茶业发展由传统“生产型”向“市场型”转变。2016年,由县政府补贴房租,在长沙高桥茶叶城租用门面10间以上,支持建设“大潇湘—石门银峰”品牌茶叶一条街,并计划今后在全国各省会和地(市)级城市,力争每年新增20家“石门银峰”连锁店和专柜。

3、持续加大品牌宣传力度。由常德尚一网建设石门茶叶网站,在黄花机场设立“石门银峰”宣传牌,加大在电视、报刊等方面的宣传力度,广泛宣传石门茶叶品牌。

五、以“茶禅文化”促进茶旅游转型升级

1、以茶禅文化提升市场竞争力。一是创新2016“茶禅文化”活动,与长沙高桥市场联合举办“请喝一碗石门茶”文化活动,开展石门茶叶走进长沙社区,让消费者面对面感受石门茶的优良品质,提高市场竞争力。二是在今后五年内,以省会长沙为中心,每年开展一次类似活动,提高人们对石门县市“武陵山区茶叶商贸中心、夹山是国际茶禅文化发源和传播中心、中国优质绿茶最佳产区”的观念。

2、以茶禅文化促进茶旅游升级。一是加大茶禅文化、涉茶旅游开发,积极开发禅茶产品,建设夹山产业园及旅游设施,建成具有“茶文化、茶旅游”功能的夹山禅茶加工厂。二是结合壶瓶山旅游开发“红茶坊、湖南屋脊万亩茶海”等,完善和提升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等旅游设施,充实茶乡文化游、生态游的内涵,通过“茶+文化+旅游”实现转型升级。

感谢您对我市茶叶产业的关心和支持!

 

2016年6月13日


分享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