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 首页 >信息公开>建议提案>详细内容
索引号: DW060-20201230-000000 所属主题: 建议提案
公开责任部门: 发文日期: 2020-12-30

常德市供销合作总社对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021号提案的回复

发布时间:2020-06-17 信息来源: 【字体:

王柯、孙莉委员:

你们提出的《关于深入挖掘和研究茶文化、振兴茶产业的提案》收悉,现回复如下:

一、全市茶叶产业发展情况

截止2019年底,全市茶园总面积34.5万亩,其中无性系良种面积达21.3万亩,有机茶园1.9万亩,改造低产茶园3.12万亩。干毛茶总产量4.8万吨,其中红茶产量1.5万吨。直接或间接出口茶叶6464吨,出口货值9480万元;其中红茶出口3750吨,出口货值5000万元。茶业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。

1.品牌建设成效显著。全市茶叶产业突出打造“常德红茶”区域公共品牌,不断提升茶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,促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。一是出台了“常德红茶”技术标准。制定了《常德红茶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规程》、《常德红茶加工技术规程》和《常德红茶产品标准》,把生产推向标准化,把产品做到安全化。二是取得了“常德红茶”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。在农业农村部组织的“2019年第四次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专家评审会”上,专家们一致认为“常德红茶”具有“金红汤、花蜜香、甘醇味”的显著品质特征,同意“常德红茶”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。三是发布了“常德红茶”形象标识和宣传语。市茶业办和市茶业协会通过向社会公开征集,综合审评后,确定了以一片茶叶承载沅澧二水,雪峰、武陵山脉,桃花源等元素的“常德红茶”形象标识和“游世外桃源,品常德红茶”的宣传语。四是获得了诸多国家级、省级荣誉。石门县、桃源县获得全国茶业百强县称号,石门县入选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、中国产茶县域生态发展榜十强,渫峰牌“常德红茶”荣获大金奖,贡品武陵红获金奖,桃源红茶、石门银峰获评“湖南十大名茶”,百尼茶庵、君和、武陵红入选“湖南红茶十大企业品牌”,覃小洪获“中国制茶大师”称号,马杰、郑启明获评“湖南红茶十大杰出工匠”。五是加大了宣传推介力度。通过组织参加中国茶业经济年会、湖南省茶叶博览会等节展会,对常德茶业品牌进行宣传。联合常德电视台、常德日报、红网、尚一网、尚一户外传媒等媒体,对全市茶叶产业进行了持续系统地宣传和报道,不断巩固提升“常德红茶”的影响力和认知度。

2.品质质量提升明显。持续在提升茶叶品质上做文章,大力实施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、保护与利用优质茶树种资源,茶叶种植技术和优质品种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。把提升茶叶质量安全放在首位,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大幅减少,从源头上确保产品符合国家质量检测标准和农残标准。积极引导茶企、茶农重点发展集中连片优质茶园,实现基地组织化、规模化、集中化,遵循生态农业的要求建设茶园,保持茶园内物种的多样性。全市处于有机转换期的茶园3.1万亩,持续认证有机茶园1.75万亩。鼓励茶叶企业引进先进加工机械设备,进行产品研发、工艺提升、扩大生产规模,全市茶叶加工水平和卫生条件得到大幅改善,生产、发酵不落地已成常态,大宗茶采摘基本实现机械化,全市达到“四化”标准的生产线39条,茶叶产品品质得到明显提高。

3.产业结构优化明显。通过新建茶园和低产茶园改造,优化品种结构,扩大槠叶齐、碧香早、桃源大叶茶等良种的种植规模,加大无性系良种的推广力度, 提高品种优质率。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,茶叶产业正逐步从粗放型向精细化、从分散式向集约式、从名优茶向大众茶的转型,从礼品茶向商品茶、从绿色无公害向生态有机、从人工向机械化、从单一产业向三产融合的升级。全市绿茶、红茶、黑茶和其他茶类产量分别为1.7万吨、1.5万吨、1.5万吨、0.1万吨,产量占比分别为35%、31%、31%、3%。名优茶产量2.3万吨,占比48%;大宗茶产量2.5万吨,占比52%,大宗茶产量明显增长。全市茶产业结构呈现出红茶增、绿茶黑茶减,大宗茶增、名优茶减的整体格局。

4.营销渠道拓展明显。每年举办、参加各类茶叶节展会20余场次,特别是市级举办常德红茶文化节,桃源县结合“世界茶节暨4·20全民品茶周”活动举办“桃源红茶节”,石门县举办 “请喝一碗石门茶”活动,积极参加 “常德品牌·中国品质”农产品推介行等展销活动,极大地提高了常德茶叶的市场口碑。在稳定传统营销手段的基础上,大力运用电子商务、产销对接、茶馆茶行等营销方式,积极拓展市外和省外市场。全市茶叶生产和销售企业在淘宝、天猫、京东、微信、832消费扶贫等电商平台开设网店近百个,销售单品数千个。组织举办多次全市性茶馆茶企产销对接活动,大力推行“常德人喝常德茶”。

5.助推产业扶贫成果明显。始终注重茶叶产业发展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,带动贫困人口发展茶叶产业,为贫困户提供了更多增收门路。石门县利用龙头企业带动茶产业发展,带动周边山区数万群众共兴茶产业采取“公司+茶厂+合作社”模式,直接和间接带动贫困户4100余户、13000人,贫困茶农年收入从2010年人均不足2000元已提高到人均近5000元。桃源县围绕茶产业转型升级,通过“四共”产业融合、“一地生四金”增收和“负面清单”激励等方式,辐射带动贫困茶农5000余人,建成18000亩茶叶绿色高产高效示范基地,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。

6.茶叶文化挖掘研究、茶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。结合《中国茶全书·湖南常德分卷》的编纂工作,成立了编纂委员会,确定了素材搜集事项和编写大纲,将为讲好常德茶叶故事奠定良好基础。联合常德电视台,在研究我市茶叶历史文化前期基础上,深入石门县、桃源县历史产茶区,沅澧两水有关码头进行实景拍摄,挖掘“茶马古道”、“茶船古道”文化精髓,拍摄了《“茶船古道”——一片叶子的前世今生》电视专题片。在全市茶业人的共同努力下,将种茶、采茶、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、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,打造了桃源县杨溪桥镇千亩富硒茶叶生态园、石门县白云山生态有机茶基地、澧县甘溪滩镇桐溪山庄、桃源县茶庵铺镇茶业特色小镇、石门夹山茶禅生态园区、桃源乌云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观光茶园、“湖南屋脊万亩茶海”、“湘鄂边界百里生态茶叶走廊”等一批茶旅游精品。全市9家知名茶叶销售企业、茶馆、茶叶展示厅等入驻大小河街,形成了小有规模的茶叶一条街,打造了一条集销售、茶产品展示、茶艺展示、茶旅游等综合性的茶产业生产链。近两年还在茶叶街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茶文化培训,聘请专家和学者传授文化知识,不断提升常德茶叶在国内市场的软实力。

二、下一步工作思路

继续加大力度研究、挖掘常德茶叶历史底蕴、文化内涵,加大力度宣讲常德茶叶动人故事,加大力度推进茶旅融合,全面推动我市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。

1.进一步加大领导力度。充分发挥市县两级茶业工作领导小组和茶业办的综合协调作用,统筹抓好茶文化挖掘研究工作。通过创新工作机制,市县两级共同努力,相关部门协调配合,成立专门工作班子,安排专门工作经费,全面挖掘研究、宣传推广茶历史、茶文化。

2.进一步挖掘茶历史文化。加大支持力度,合力挖掘、研究茶文化,重点挖掘澧县远古时代的“万顺(年)桥”野茶文化起源,探寻茶马古道的行走路线,研究弘扬炒青原地、禅茶祖庭、湖红摇篮、宜红故里茶文化历史。

3.进一步促进茶旅文融合。各茶叶主产县结合生态茶园建设,逐步实施各具特色的茶文化特色旅游项目。石门县以茶禅文化为载体,以推介“石门银峰”品牌为重点,开发茶园观光、茶食餐饮等茶乡民俗旅游项目。桃源县以桃花源景区为依托,建设茶叶生态观光、体验园,挖掘整理茶马古道、百尼茶庵文化,开发茶乡、竹海、民俗旅游。澧县结合城头山古文化遗址、太青山四十八景,建设体现茶叶生态科技的茶博馆、茶文化展示馆等景点,打造观光旅游项目。适时启动建设常德红茶文化馆,开设茶文化讲堂,重振常德红茶影响力。

4.进一步加强宣传推广。主动对接媒体,在影响力较大的电视台、纸质媒体和网站,以及国内热点旅游景区、高铁站、高速公路、机场等重点区域,特别是在市内媒体、户外广告、知名景区、大型茶馆等,大力宣传常德茶历史、茶故事、茶文化,引导常德人知晓常德茶。组织开展常德茶叶“进超市、进茶馆、进宾馆、进景区”等产销对接活动,推行“常德人喝常德茶”活动。完成《中国茶全书·湖南常德分卷》的编纂工作,在该书中充分展示常德茶叶的悠久历史、文化内涵和动人故事。组织茶人茶友到茶旅融合线路进行参观品茶,提升常德茶叶在业内外的口碑。

感谢您对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!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020年6月15日


分享到: